千年珠韵跃指尖:童心拨动古今智慧的和弦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肖维波

盛夏北京,骄阳似火,国家速滑馆内却流淌着一股清冽的文化泉流。8月2日清晨,随着开场鼓点敲响,2025“指尖上的智慧”青少年珠算文化非遗大会正式拉开帷幕。来自全国各地的孩子们身着传统服饰,指尖在算盘上翻飞,清脆的珠玉碰撞声与这里的现代钢结构形成奇妙共振——这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益智对话。

珠算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这一技艺至今已传承千余年。2008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3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我国在珠算文化的保护、传承与推广方面持续发力,已建成程大位珠算博物馆、南通中国珠算博物馆等多座专题博物馆。这些场馆不仅系统收藏了历代算具典籍,还通过互动体验项目、教育培训活动以及数字化展示手段,多角度展现珠算文化的深厚底蕴。世界珠算心算联合会等组织与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交流合作,让中国珠算这一智慧结晶走向全球。

据了解,活动自今年3月启动之后,便吸引了全国青少年珠算爱好者及其家长的热切关注与积极参与。活动现场,孩子们在家长的陪伴与鼓励下展示精湛技艺,灵动的手指在算珠间快速跳动,算珠碰撞声清脆悦耳,奏响独具魅力的文化乐章。在“珠算少年π”原创展示环节,孩子们充分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结合现代知识与科技,赋予古老珠算全新活力。

9岁的李雨桐用乐高积木搭建出“可拆卸算盘”,解说时眼里闪着光:“我想让算盘像变形金刚一样酷!”另一边,来自黑龙江的王筱媚踮着脚够桌上的算盘,她刚满3岁11个月,是全场最小选手,用稚嫩的小手熟练打出“三盘清”,萌态可掬的表现被镜头定格。

在互动交流环节,家长们分享了孩子学习珠算后的变化:专注力明显提升,做作业时不再容易分心;增强了记忆力,背诵课文和单词变得更轻松。孩子们也踊跃发言,热情分享学习珠算的收获与成长。他们不仅熟练掌握了这项古老的速算技艺,还在拨打算盘的过程中深刻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不少孩子还立下传承和弘扬珠算文化的志向,展现出超出年龄的格局与担当。

活动期间,主办方还邀请了珠算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和专家学者开展讲座,为青少年和家长们传授珠算技艺、分享珠算文化研究成果,拓宽他们的文化视野。

近年来,各地学校积极响应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通过开设校本课程、成立社团、举办文化节等活动推动珠算进校园。此次活动集中展示了学校珠算教育成果以及家庭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成效,进一步促进了珠算文化在青少年中的传承发展。

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当时首都汴梁(今河南开封)人们的生活、生产、商业贸易以及集镇的繁忙景象。在画卷最左端一间药铺的柜台上放有一把大算盘,经专家考证,确认画中之物是与现代使用的算盘形制类似的穿档算盘。上海市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以此为灵感,开发了AR算盘教具,学生用平板电脑扫描实体算盘就能看到三维立体的《清明上河图》药铺场景——戴瓜皮帽的账房先生正在打珠算。据介绍,这类跨学科课程已覆盖全校60%课时。

“真正的传承,从来不是重复过去,而是用传统的精神开创未来。”活动负责人表示,珠算文化非遗大会不仅为青少年搭建了展示自我、促进交流学习的平台,更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义务教育阶段不同课程的教学中的有力践行。未来,珠算这项凝聚着中华民族千年智慧的非遗瑰宝必将在守正创新的发展道路上焕发新的生机。

image.png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362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