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参加了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负责人专项培训,通过系统学习大遗址保护领域的政策理论与实践案例,聆听专家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发展初心的深入解读之后,对文物保护事业有了更为深刻的认知,体会到这项工作背后“守护文明根脉、传承文化基因”的厚重意义。从考古探铲下的一捧黄土,到公园展柜里的一件文物,再到城市血脉中的文化符号,每一步都凝聚着对“我们从哪里来”的追问,也铺就着“我们向何处去”的文化路基。
蒲津渡与蒲州故城遗址是南北朝至明代黄河中游东岸一处规模较大、保存较好、沿用时间较长的枢纽城市遗址。遗址位于黄河文明的核心区,其黄河渡口、大唐中都的身份为研究华夏文明提供了独特的时空视点。蒲津渡与蒲州故城所在地古称蒲坂,是司马迁《史记》中记载的“天下之中”,是大唐六大雄城之一。蒲州在唐朝时升为“中都”,与盛唐一起辉煌。黄河岸畔的“开元铁牛”,连接秦晋两地,成为唐朝时期长安通往洛阳、太原的通衢大道。
结合永济市蒲津渡与蒲州故城文物保护所的工作实际,我有一些思考。
保护第一是“守护文明根脉”的基本遵循。这一理念在培训中被反复强调,也与蒲津渡与蒲州故城遗址的保护实践高度契合。培训中关于考古遗址公园管理体系的案例分享,为遗址保护提供了宝贵经验。近年来,蒲津渡与蒲州故城遗址严格按照相关文件要求,坚持最小干预、修旧如旧原则,有序实施了蒲州故城环境整治工程、唐代夯土城墙遗迹保护展示工程、瓮城城门保护修缮工程、铁质文物抢险保护等17个保护修缮项目。通过项目的实施,相关遗存得到了有效保护和展示,进一步改善了遗址保存环境,具备了遗址长期稳定保存的环境条件和公园开放条件。
目前,遗址已着手完善日常巡查制度,划分责任片区,进行24小时不间断巡护,确保每一处遗存都有人管、有人护。同时,建立文物保护档案数据库,对各类遗存的基本信息、保护状况进行动态记录,为精准开展保护工作奠定了基础。此外,还加强了安防设施系统建设,构建“人防+技防”的防护体系,借助无人机航拍和地面巡查等模式,严厉打击盗窃、破坏文物行为,筑牢文物安全防线。同时,为了确保蒲津渡与蒲州故城遗址的文物安全,着力提升文物保护水平,使遗址分布区内各项活动有法可依,经报请运城市人大常委会研究,《永济市蒲津渡与蒲州故城遗址保护条例(草案)》列入2025年立法计划。
挖掘价值是“传承文化基因”的关键一环。蒲津渡与蒲州故城遗址对研究黄河中游地区的经济往来、政权交替、军事活动、文化交流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蒲津渡遗址是我国古渡口研究和桥梁史研究的重要实物资料,在桥梁建设、水文地质、冶炼铸造、工艺造型、黄河变迁等领域,有着很高的研究价值。这次培训让我明白,不能仅停留在对文物本体的保护上,更要深入挖掘其背后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我们积极协调配合由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负责的蒲津渡与蒲州故城遗址考古工作。
2011年至今,山西省考古研究院针对该遗址开展考古发掘和保护研究工作,取得重要的阶段性成果。目前已发表考古报告2部,发表发掘简报、研究性文章等10余篇。后续将组织专家学者开展专题研究,梳理蒲津渡与蒲州故城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地位和作用,编纂相关研究著作,让更多人了解其独特的文化魅力。
有效利用和让文物活起来是保护工作的延伸。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积极推进蒲津渡与蒲州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培训中提到的“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理念,为公园的运营提供了指引。我们创建“永济市蒲津渡与蒲州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网站,积极开展进社区、进校园、进公园、进集市活动。节日期间开展文物知识竞猜、古装巡城、击鼓纳福、龙年大集、“舜陶河滨”体验、历史研学游、考古知识学等活动。开展“国宝第一市 天下好运城”系列公众考古活动,开展馆际合作进校园活动,打造“无边界历史课堂”,让历史文化在青少年群体中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同时,引入制陶作坊,研发书签、纪念币等50余种文创产品,通过社会力量参与,对扩大遗址文化内涵的影响力和盘活公园运营管理工作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我们将不断推动蒲津渡与蒲州故城考古遗址公园“硬设施”“软服务”双向驱动。合理规划游览路线,设置通俗易懂的解说牌和多媒体展示区,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让游客在参观过程中感受历史的厚重。同时,以遗址文化为核心,打造独特IP符号,构建以铁牛、黄河、渡口为核心元素的视觉符号体系,推动产品延伸,打造独特文化标识体系下的系列文创产品。此外,通过网络直播、短视频等形式,实时展示景区的美景和文化活动,提高景区的曝光度和影响力,让文物真正走进大众生活。
大遗址保护不是“将历史封存”,而是让文明在当代延续。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专业的素养,扎实做好蒲津渡与蒲州故城遗址的保护、管理、运营工作,让这座千年故城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作者单位:山西省永济市蒲津渡与蒲州故城文物保护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