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守护 木韵新生
——孔子博物馆馆藏家具文物保护修复项目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于艳龙

在“2024全国文物修复案例宣传展示活动”中,孔子博物馆馆藏家具文物保护修复项目获评“2024全国文物修复案例宣传展示活动十佳项目”,这是对项目修复技术、丰硕成果、社会价值的充分肯定。

孔子博物馆馆藏家具文物修复项目为2020年国家文保专项资金项目,修复家具文物为孔府旧藏家具。孔子博物馆孔府旧藏家具共952件,珍贵家具文物153件,其中有皇家赏赐的宫廷家具,也有苏作家具,还有孔府自作家具。它们是历代衍圣公及族人在林庙祭祀、公务往来、礼仪社交、燕居生活等活动中留存下来的实用器具,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其时代跨越明初至民国近六百年,传承有序,部分家具的来源、陈设标记还与档案记载相印证,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项目概况

孔子博物馆通过对馆藏家具文物进行系统调查,发现因历史上长期使用及存放环境不佳,多数家具存在各种病害,为防止病害进一步恶化,实现珍贵文物的科学保护利用,充分挖掘其价值,孔子博物馆制定了分期分批次修复的总体保护规划。针对急需修复的家具,开展了第一批家具文物保护项目,2020年8月获得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批复,实施周期为2022年10月至2023年11月。项目修复家具文物40件/套(52件),二级文物3件/套,三级文物18件/套,包括明杉木髹漆彩绘骑狮罗汉插屏式座屏风、明朱漆夹头榫半桌、明藤心黄花梨南官帽椅、清大漆夹头榫翘头案等重要家具,均为孔府旧藏家具。

项目实施情况

本项目保护修复工作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最小干预、可逆性的基本原则。为科学修复,开展修复前病害调查工作,发现除存在断裂、变形、残缺、松动散架、虫蛀、生霉等病害外,部分家具曾修复过,限于历史条件和认知,修复技法拙劣、工艺粗糙。此外这批馆藏家具原登记的年代、材质、名称和实际有很大出入,大多数名贵硬木被笼统地定为楠木、红木。

为科学修复这批家具,项目实施前,孔子博物馆联合南京林业大学木材科学研究中心,开展木材宏观与显微构造的检测,确定家具材质,并出具鉴定报告;联合中国科学院上海光机所开展明清家具髹漆材料与工艺复原研究,进而筛选出适合的髹漆修复材料及工艺,制定实施方案。然后针对家具的不同病害种类和状况有针对性地实施拆解、污渍清理、缺失补配、重装、漆工艺修复、烫蜡保养等修复操作,最后进行低氧充氮杀虫预防性保护。

项目成果

面对古代家具材质难以辨识、榫卯结构复杂、漆层脱落、漆面断纹难以复制等修复难题,项目团队通过对木材的科学鉴定、榫卯结构的科学解读、漆工艺的检测分析,结合传统木作技艺进行科学修复,取得了良好的修复效果。主要成果如下:

对修复家具的榫卯结构开展全面调查。绘制了数百张榫卯结构图、CAD线图,并完成家具3D数字化扫描,为家具的修复、科研、复原提供了数据支撑。通过对家具的拆解、补配、组装等,总结出孔府家具内部榫卯工艺的特征,开创山东鲁作家具的研究先例并为其提供了样本参考。

修复过程中对于髹漆家具存在的漆层起翘、脱落等现象,结合检测分析数据,成功复原“披麻挂灰”“堆灰阳线”“漆器断文”等传统工艺。实施过程中发明专用鱼鳔胶熬制器等修复设备并申报发明专利,对同类髹漆家具的修复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围绕修复项目积极开展“榫卯的智慧”等社教体验活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进行修复现场直播,开发“榫卯世界新杏坛”等文创,同时部分修复家具上展“礼乐东方——孔府旧藏中和礼乐文物展”“商周十供特展”等。通过社教研学、文旅直播、文创研发、展览陈列等多种途径和方式,普及传统木作技艺和文物保护常识,践行“让文物活起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此次家具保护修复项目在科学修复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保留家具的历史信息,在注重展现家具艺术与美学价值的同时,将传统木作技艺与现代科学修复理念、技术深度结合,通过对家具传统榫卯结构的解析,为科学化修复古代家具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

(作者单位:孔子博物馆)

image.png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708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