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陆运河建设中的文物保护实践与探索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林卫峰 陈虞添

平陆运河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的标志性工程,在推进建设的同时,始终秉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全方位开展沿线文物保护工作。从前期考古调查到施工中的文物采集,从重点文物迁移到爆破作业中的安全防护,形成了一套与大型工程建设相适配的文物保护体系,为同类项目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经验。

前期考古:

为工程建设筑牢文物安全防线

工程启动前的文物调查与勘探,是避免建设性破坏的基础性工作。2021年,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首次对平陆运河涉及范围开展全面考古调查,在南宁市、钦州市沿线锁定7处疑似文物点。随着2022年工程实质性开工,联合钦州市博物馆对这些点位进行了近3.43万平方米的精细化勘探,为后续施工划出了文物保护“红线”。

同年8月,平陆运河青年枢纽项目工地发现明代墓葬,考古团队迅速开展抢救性发掘。该墓为三合土棺椁同茔异穴夫妻合葬墓,虽墓内未发现完整遗物,但灰坑中出土的陶盆残片及墓碑碑文,为研究当地明代丧葬习俗提供了实物佐证。此次发掘严格遵循“最小干预”原则,在确保工程进度的同时,完整保留了墓葬的历史信息。

全线勘察:

构建水陆一体的文物资源图谱

2023年平陆运河全线开工后,由钦州市博物馆牵头制定了《平陆运河沿线水下考古勘察方案》,组建了以馆内专业技术人员为核心、自治区考古专家为指导的调查团队,构建起“文献梳理—实地勘察—群众走访—考古勘探”四位一体的工作模式。

调查范围覆盖钦江流域主要施工区域,包括钦南区尖山镇至灵山县沙坪镇等8个乡镇。通过系统工作,累计采集可修复文物413件,其中隋唐至民国时期陶瓷器占比达85%,拼合修复的青瓷碗、酱釉罐等器物,展现了北部湾地区与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此外,打捞的平南古渡大型木构件、永福大桥石刻等大件文物,以及近万片陶瓷碎片,为研究古代钦州港的航运史、手工业发展史提供了资料。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久隆镇钦江县故城遗址河段出土的宋代外销瓷残片,与东南亚沉船遗址发现的同类器物特征高度吻合,进一步佐证了钦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节点的历史地位。这些发现通过《平陆运河文物图录》的编撰,正在形成系统的文物数据库。

创新实践:

古码头迁移的“活态保护”

平南古渡遗址东岸古码头是平陆运河首例文物迁移工程。该码头始建于明代,2010年被列为不可移动文物,因运河航道裁弯取直面临整体移除。为平衡工程建设与遗产保护,经多方论证,确定迁移至钦江西岸三马路东端江畔。

迁移工程采用“整体揭取—编号记录—异地复建”的技术路线。2024年10月完成61平方米条石铺面、78.65立方米石料的保护性拆除;2025年7月启动复建施工。复建过程严格遵循“原材料、原工艺、原风貌”原则,不仅保留了码头的历史形制,还结合景观设计增设了文物说明牌,实现了从“静态保护”到“活态展示”的转变,为大型工程中的线性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借鉴。

精准防护:

爆破施工中的文物安全管控

针对沿线1处全国重点文保单位、11处自治区级文保单位的安全防护需求,长江航道局联合文物部门制定专项爆破方案,对刘永福旧居、宋城墙等4处敏感点实施“一址一策”管控。

在施工中,通过安装振动监测仪、声波传感器等设备,实时监控爆破冲击参数,确保振动速度控制在0.15cm/s以内(国家标准为0.5cm/s)。为保护缸瓦窑村坭兴陶古龙窑这一活态非遗遗产,经专家论证暂停了年度非遗活动,避免人群聚集对文物造成意外影响。有了这套“监测—预警—应急”机制,爆破施工期间沿线文物本体未遭破坏,完好保存。

未来展望:

从保护到利用的价值转化

目前,钦州市博物馆正推进三项重点工作:一是完成《平陆运河文物图录》编撰,建立包含500余件(套)文物的数字档案;二是筹备“平陆运河与海上丝绸之路”专题展览,将采用3D投影技术还原古码头原貌;三是与高校合作开展“运河文物保护技术研究”,探索陶质文物修复新材料的应用。

(作者单位:钦州市博物馆)

image.png

image.png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0.055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