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博物馆“共筑长城:抗日战争中的甘肃”流动展
从“物”的载体到“精神”传递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茹实

流动展览,是博物馆实现展示与教育功能的重要方式之一。它打破场馆空间局限,通过“四进”等活动,将文化服务延伸到学校、军营、社区、乡村等,让因地域、交通等因素难以走进博物馆的群体也能享受优质展览资源,让更多人共享文化发展成果。近日,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甘肃省博物馆遴选馆藏革命文物,精心打造了“共筑长城:抗日战争中的甘肃”流动展览,旨在继承与弘扬伟大抗战精神,铭记历史、缅怀先烈、面向未来,为增强民族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添砖加瓦。

甘肃省博物馆是甘肃省革命文物收藏数量最多、各时期革命文物类型最全面的文博单位,馆藏革命文物数量5263件(套),占全省可移动革命文物的36.96%,其中一级文物72件(套),二级文物193件(套),三级文物2838件(套)。这些珍贵文物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的重要载体。展览立足丰厚馆藏,遴选72件(套)文物,深入挖掘背后的故事,结合生动的照片、翔实的文字说明,通过“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陕甘宁边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陇东抗日民主根据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三个单元,全面展现甘肃在抗战时期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历史面貌,凸显甘肃作为全面抗战时期重要后方基地而作出的重大贡献,为观众呈现出一幅全面、立体的甘肃抗战图景。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单元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在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中国共产党成为引领全民族抗战的核心力量,形成了以第二次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展览从“红军长征北上抗日”“动员全民族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西北国际交通孔道”三个方面予以展现。通过红军途经甘肃留下的关于抗战的宣传标语、《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关于统一战线一年来我们的抗日救亡主张》、宣传画《抗日军队应该做什么》等文物和文献,传递了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动员全民族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抗日救亡主张;通过陕甘边区柔远川农民联合会代表团旗、陕甘边区二将川农民联合会赤卫队第一中队旗等文物,呈现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两点一存”的重要作用;通过八路军标志,展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武装力量迅速奔赴抗日前线、实现中国共产党北上抗日的战略方针。

“陕甘宁边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陇东抗日民主根据地”单元 陇东抗日民主根据地是陕甘宁边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共中央和陕甘宁边区政府领导下,根据地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民主建设,为陕甘宁边区的巩固和发展,以及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展览从“政权建设”“统一战线”“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四个方面,对根据地的建设成果及其贡献进行充分展示。

政权建设方面,根据地施行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有力地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人民政权,支援了抗日战争。展出的陕甘宁边区政府发布的相关文件、宣传画《选好人》等文物,再现了边区政府推行“三三制”和加强民主建设方面的情况;《整风文献》《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等文物,展现了根据地践行党的“实事求是”“密切联系群众”“面向群众”的基本政策。

统一战线方面,突出抗战时期陇东各界群众通过成立爱国组织、积极参军、捐献物品、拥军优抗等支援抗战的历史。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创办的《救亡报》《新宁报》《陇东报》、抗日救国会员证书、爱国捐粮证、荣誉抗日战士证以及政府发布的相关文件等均有陈列。

经济建设方面,突出根据地作为陕甘宁边区重要的后勤保障基地,对支持全国人民长期抗战作出的贡献。为抵抗日寇的“三光政策”,打破国民党顽固派的封锁,毛泽东发动大生产运动,提出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口号,实现了“发展生产,保障供给”的目标。展品有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五旅驻防陇东期间军事、生产等方面的文物,以及大生产运动中的劳动英雄奖状、奖章、锦旗等。陇东民主抗日根据地是最早实行减租减息土地政策的地区之一,该政策提高了广大农民的阶级觉悟,调动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积极性,展品土地所有权证就是极具典型性的物证。此外,陕甘宁边区政府发行的救国公债债券、股票等文物,也是陕甘宁边区政府发展和繁荣根据地商业贸易等举措的印证。

文化建设方面,陇东民主抗日根据地发展和普及学校教育,广泛开展社会教育,重视加强干部教育。陇东中学招生广告、《抗日三字经》、抗大七分校瓦当等就是物证。同时,陇东民主抗日根据地文化事业空前繁荣。广大文艺工作者在毛泽东发表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感召下,创作了大量贴近百姓、反映生活的艺术作品,展品《小放牛》《唱词英雄会》《游击战术唱词》等唱本就是其中的重要代表。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单元 抗日战争时期,由中国共产党在甘肃成立的八路军驻甘办事处和中共甘肃工委,动员和团结一切力量参加抗战,组织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展览通过谢觉哉、孙作宾、罗云鹏、丛德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先烈的大量照片与文物,展示与弘扬当时在甘肃的共产党人以坚定的信仰和行动,为民族解放事业作出的重要贡献。同时,在甘肃创办的《西北青年》《抗战通讯》等进步书报刊物也鲜明呈现了甘肃民众的抗日救亡运动。

革命文物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活”教材,其特有的真实感有助于让大众更深刻地体会革命先辈的牺牲与奉献。充分挖掘革命文物所蕴含的深厚内涵,将其转化为展览,实质是通过“物”的载体,实现“精神”的传递。全面抗战时期,作为重要的大后方,甘肃各族人民与全国人民同仇敌忾,以饱满的爱国热情和昂扬的斗志,为抗战胜利提供了坚实的精神与物质保障,书写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璀璨的陇原篇章。

这段历史不仅是甘肃的荣耀,更是伟大抗战精神的一部分。甘肃省博物馆坚持展教并重,在充分挖掘文物内涵与价值的基础上,以抗战时期的甘肃为主题打造流动展览,献礼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展览自今年8月起,陆续走进省内大中小学校、部队警营、企事业单位以及老少边穷地区开展革命教育,展示与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让红色教育从固定场馆延伸到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实现“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红色教育”。

“共筑长城:抗日战争中的甘肃”流动展将宏大的革命叙事转化为可直观感知的文物展板,通过讲解员声情并茂地讲解,让广大公众正确认知那段历史,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明白“今日之幸福源于昨日之奋斗”,激发公众对民族苦难的铭记与对和平的珍视,从而增强责任感与使命感,凝聚精神力量,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持久的精神支撑。

(作者单位:甘肃省博物馆)

image.png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6.163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