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的指导和支持下,广州博物馆自2024年开始筹备,以扎实的理论研究和深入的田野调研为基础,创新思维方式,策划了广东抗战史迹研学项目,包括9条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各异的研学线路。经过半年的试运行,该系列研学取得了一定成效,受到好评。
深入浅出,红色研学开辟优质线路
2024年9月,广州博物馆对广州市近150处留存的抗战史迹遗址进行实地调查,并结合史料文献展开研究。之后,历经5个月的研学设计与教案编写、研读、修改、打磨,期间邀请党史、历史学、中学历史教育、博物馆等领域多位专家学者参与评审,确保每个知识点有据可依,凸显博物馆的专业能力和宣传教育水平,为后续的宣传推广打下了坚实的内容基础。
同时,广州博物馆针对不同年龄参与者的学情特点,采用浅显易懂的教学方式和语言输出,通过角色扮演、信息解密、定向寻踪、真人图书馆等沉浸式体验方式,积极探索红色研学运营的新路径。从今年3月起,该系列研学已开展7场内测和18场试运行,其中“不能说的秘密——地下秘密抗日”线路共开展7场,成为最受欢迎的研学线路。
广州博物馆还坚持定期开展公益性研学活动。6月15日与广州市少年宫联合开展“粤韵动彩之城市毅行”融合教育系列活动,带领少先队员参与“从沦陷到胜利CITYWALK”研学线路,以徒步的方式重温广州的抗战历史,聆听英雄故事。
形式多样,促进大湾区文化交流
广东抗战史迹研学主题涵盖文化抗战、东江纵队游击抗战、地下秘密抗战、从沦陷到胜利、华侨抗日救亡、国际合作等方面,较为全面地呈现广东在抗战时期的历史面貌。研学地点覆盖广州市各区、江门、惠州、东莞等城市,受众群体涵盖学生、工会、党团组织,单场参与人数最多达1000人。馆方可根据不同群体需求个性化定制研学时长和重点内容,与走访的抗战史迹遗址单位进行联动,及时融入最新的专题展览参观讲解、AR场景体验等项目,不断增强系列研学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10月中旬,跨越粤港澳大湾区的“烽火南粤·家国同脉——粤港澳抗战记忆”抗战研学线路将在广州首发。该线路以“行走的课堂”的方式探访广州中山纪念堂、香港抗战及海防博物馆、澳门镜湖历史纪念馆等,认识大湾区的抗战历史。研学线路是进一步深化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和文化交流的具体举措,为探索湾区红色研学发展提供了新路径。
科技赋能,让抗战史迹具象化
为打破当下传统研学活动模式的局限,广州博物馆率先在广东抗战史迹研学“从沦陷到胜利CITYWALK”线路中推出研学数字化工具——研学终端机(昵称为“小游宝宝”)。这是一款专为研学场景设计的全年龄向智能交互终端,集安全守护、趣味学习与成长追踪于一体。学员手持研学机,跟随导师的研学进度实时查看抗战地图、读取图片和视频信息、线上答题、生成个性化研学报告,为学员安全定位护航,用科技丈量历史,让每一次探索都成为深度生长的课堂,构建全新的研学体验。
深耕细作,教育成效收获广泛认可
广东抗战史迹研学自3月试运行以来,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与认可。广州博物馆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等自媒体共发布相关推文18篇,累计阅读量近3万次。此外,中央电视台《晚间新闻》、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文化十分》栏目、广州电视台《晚间新闻》等也相继报道30余条。以此为中心,广州博物馆与广州市花都区教育研究院联合举办广东抗战纪念遗址视频拍摄比赛,发动近1万名高中生参与,共收到256份参赛作品,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深化延伸广东抗战历史宣传效果。
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广东抗战史迹研学荣获广东博物馆月“优秀组织奖暨重点活动推介项目”。7月,该系列研学入选“第四届文博社教案例宣传展示活动”优质案例全国百强。8月22日,在东莞市大岭山镇大岭村红岭驿站举行的“粤游粤红”第三届广东红色旅游季启动仪式上,广东抗战史迹研学“绝密使命”——东江地区抗战风云录、“飞跃山海”——台山华侨救国行动和“笔底烽火”——文化抗战三条主推研学线路也正式发布,以生动方式讲好抗战故事,展现广东在抗战时期的重要地位及发挥的关键作用。
步履不停,深度探索打造教育品牌
为进一步扩大广东抗战史迹研学受众覆盖面,广州博物馆对研学内容和史实故事进行二次研究挖掘,编制“抗日救亡”“文化抗战”“地下抗战”“敌后战场”“正面战场”“营救名人”“国际合作”“走向胜利”等八个主题板块的《循抗战史迹,听英雄故事》系列课程,并面向大、中学生及党团组织陆续开展送课到学校、企事业单位活动,让抗战精神和革命传统扎根于更多人的心里。
近期,广州博物馆陆续推出自的《循抗战史迹,听英雄故事》系列视频,内容取材自广东抗战史迹研学线路中的抗战史迹遗址,以叙事讲述的方式,呈现那些鲜为人知的抗战故事。该系列视频已在广州博物馆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抖音等平台发布,线上线下弘扬抗战精神和革命传统,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作者单位:广州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