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是收藏、研究、展示和传播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承担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的重任。当下,如何让博物馆真正成为儿童成长的“第二课堂”,将厚重的历史文化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可创造的学习体验是文博工作者思考的问题。南京博物院推出的《“苏”里有宝》儿童教育读本,为孩子们量身打造“博物馆研学指南”,以创新形式架起博物馆与儿童之间的文化桥梁,引导他们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
分龄设计:量身定制的文化启蒙
该书采用分龄设计理念,针对3—6岁学前幼儿及7—12岁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差异化编排内容。对于学前幼儿,上册读本采用游戏化启蒙的教育理念,通过情景打卡方式引入,将南京博物院“一院六馆”的展陈空间转化为儿童友好的探索场景,让历史认知在趣味互动中自然发生。翻开书页,孩子们便会遇见活泼可爱的IP形象“金小六”,与它一同踏上博物馆探险之旅。针对小学生设计的下册则更加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地域性和综合性。下册以南京博物院丰富的院藏文物为基础,设计了5条研学线路,如同5把钥匙,打开通往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领域的大门,由IP形象“铜小牺”带领孩子们开启一场地域文明的文化深潜。
IP形象:文化时空的童趣载体
在儿童教育读本的艺术创作中,IP形象设计是重要环节。本书的IP形象活泼生动,服装设计紧扣历史背景与故事线索,再现不同时代服饰风貌。服饰元素的挑选与呈现,既是对历史文化的尊崇,也在儿童心中播下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如“铜小牺”的服装按季节设计,便于儿童直观感受四季更替。此外,其水乡服饰也是一大亮点。这种融合历史文化、季节元素与地域特色的IP形象设计,提升了儿童读本的艺术水准,使其在阅读中获得审美启蒙与多元文化体验。
五大主题:串珠成链的文化之旅
精心设计五大主题研学线路,每一条线路都是一条文化之链,将散落的文物珍宝梳理关系后串联成完整的故事。“江都王的一天”通过大云山汉墓出土的文物与遗址考古相结合,揭开汉代诸侯王刘非的神秘面纱;“繁华的扬州城”借唐三彩、海兽葡萄镜等文物,再现唐代国际大都市的盛世图景;“四时皆有序”精选四季主题文物,在吴昌硕《新笋图》、龚贤《夏山过雨图轴》等作品中感悟自然节律;“民国奇遇记”依托民国馆复原场景,带领孩子们穿越时空体验民国市井生活;“家住长江尾”以炭化稻米、江豚形陶壶等文物还原长江下游先民的生活场景,以南京云锦等江苏非遗技艺续写“共饮一江水”的千年文明记忆。
走向大遗址:拓展研学的广度和深度
创新研学模式,将博物馆学习场域由馆内延伸至馆外,实现结构性拓展。内容设计突出大遗址研学价值,为孩子们提供真实可感的历史情境。扬州唐城遗址是大唐辉煌的见证,“里坊制”的城市布局展现了当时的城市规划理念与居民生活形态,遗址内密集分布的商铺、作坊遗存,折射出唐代商贸的繁盛。寺墩遗址是以崧泽和良渚文化遗存为主体的中心聚落遗址,通过对神人兽面纹琮等文物的深入阐释,引导孩子们主动思考早期国家的形成过程。这种将研学场景延伸至大遗址的创新模式,让历史学习突破传统空间限制,更显立体生动。
创新互动:让文物活起来
采用模切翻页、长拉页、不干胶贴纸等特殊工艺,让静态文物瞬间“活”起来。通过长拉页领略南京博物院老大殿的建筑之美;通过翻页展示铜分格鼎里煮的食物;利用卡纸模切为清高宗行围图转旋瓶设计了精美的配套书签,还能通过抽拉看到瓶子的四面之景。AR技术的应用是该书的一大特色,通过扫描书中特定的识别图案,文物以3D的形式跃然纸上,既可以看视频,又可以听故事,这种虚实融合的交互体验突破了纸质书的局限,大大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
馆校合作:共研共育的文化传承
这套读本的编写是博物馆与学校教育深度融合的范例。以南京博物院为主导,整合骨干教师团队与文博专家的力量,让博物馆教育资源与学校教学需求精准对接,将多学科知识融入文物阐释。如釉里红岁寒三友纹梅瓶的AR呈现,不仅介绍其工艺特点又关联了古代诗歌;圭表展示以天文观测功能为起点,进而延伸至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历程。同时,该书构建以核心素养培育为导向的内容体系:通过文物所承载的历史故事培育人文素养,借助对传统工艺的科学解析培养实证精神,依托互动式的探索地图提升实践能力。这种立体化的教育设计形成了集知识获取、能力培养与价值观塑造于一体的综合育人模式。
文化传承:连接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
《“苏”里有宝》不仅在于知识的传递,更着力于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非遗传承”板块聚焦中国剪纸、昆曲、苏州甪直水乡妇女服饰等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让儿童深入理解传统工艺的文化价值与工匠精神,建立对非遗文化的认知与认同。此外,还注重培养国际视野,通过唐代丝绸之路上的货物,展现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盛况;通过“铜小牺”第一次看电影的故事,反映近代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未来,南京博物院将持续深化《“苏”里有宝》的教育价值,研发复合型教育产品——系列研学课程、配套教育材料包和“金小六与铜小牺”动画视频,以此延伸博物馆教育的时空边界,打造“永不闭馆”的博物馆研学课堂。同时,通过这套读本的引导,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孩子走进博物馆,从中华文明宝库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成长为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和创新者。
(作者单位:南京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