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1日,在法国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7届世界遗产大会传来喜讯,西夏陵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60项,这也是宁夏第1项世界遗产。作为宁夏文博领域“数字化”的先行者,银川西夏陵区管理处借助数字技术全方位呈现遗产面貌,多角度展示和传播文化遗产的价值,立体化保护和管理可移动文物,实现了文化和科技的双向奔赴,不仅让古老的文物焕发出新的生机,更让文化遗产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
以数字项目搭建文旅融合模式
在刚刚过去的暑期,西夏陵迎来了申遗成功后的第一个参观高峰。鎏金铜牛、绿釉鸱吻、高大的夯土堆……一件件来自西夏时期的文物走进公众视野,“到贺兰山下的西夏陵来打卡”也一度成为文博爱好者们热议的话题,这不仅仅是一种文化风尚,更体现着群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与追寻。
“大家佩戴好眼镜后,要根据提示缓慢行走……”在西夏陵数字体验中心,工作人员正在引导游客体验VR项目。今年初,西夏陵推出了大空间高沉浸VR体验项目“神秘的西夏陵”,前来体验的游客络绎不绝。戴上VR头显的那一刻起,游客便穿梭于阙台碑亭之间,仿佛亲临千年前的西夏。为了提高真实感,创作者团队对鎏金铜牛、妙音鸟、鸱吻等20余种西夏陵出土文物照片进行全息扫描建模,让西夏陵的原貌在虚拟引擎中实现高精度复原。近年来,银川西夏陵区管理处联动西夏陵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深挖西夏陵遗产价值和文化内涵,先后推出3D电影《西夏情缘》、4D电影《时空秘境之旅——重回西夏》、VR体验“神秘的西夏陵”以及XR项目《西夏寻踪》,逐步搭建起“文物+科技”的多样化体验模式,神秘的西夏也正以一种不一样的方式讲述它的故事。
以数字技术展示文化遗产价值
用手指轻点3号陵的多媒体电子显示屏,帝陵形制清晰可见,出土的文物也有详细的文字介绍。在西夏陵博物馆二楼的西夏陵遗产价值专题展区域,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西夏文字创制体验、出土文物720°观赏等智慧展示、创新展览和互动形式,让观众近距离感受科技与文化的交融之美,也意味着西夏陵文化遗产价值阐释和展示数字化迈上了新台阶。
数字技术是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方式的重要手段。为了进一步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西夏陵文化遗产,银川西夏陵区管理处经过长时间摸索和借鉴,在博物馆中专门设计了西夏知识趣味互动、西夏文物多点触摸、陵园择地智慧投影等数字化展陈,将迦陵频伽、灰陶鸱吻等精品文物和现代科技相结合,创新性设立了造字、发音等多项独特的沉浸式互动体验内容,通过数字多媒体阐释和展示西夏陵遗产价值,让游客们“走近”文物。同时,还在遗产区1、2号陵游客中心和地下通道西出口设置多媒体展示区域,实时播放《贺兰映画》《西夏陵为什么建在这里》等影片,切实增强了西夏陵文化遗产展示的互动性和参与感,不断深化游客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以数字管理推动文物保护升级
近期,升级后的西夏陵博物小程序正式上线,除了将内容板块重新布局以外,把举办的“晋韵华彩——山西琉璃艺术展”等临时展览及馆内藏品、工作动态进行了实时更新,同时还制作了博物馆720度展厅,进一步优化和提升了西夏陵可移动文物的数字化保护管理。
文物数字化保护,就是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文物进行数字化采集、处理、存储和展示。自2019年起,银川西夏陵区管理处便启动了珍贵文物数字化保护项目,对约380件馆藏等级文物进行了全面的三维扫描,搭建了西夏博物馆可移动文物数字化管理平台,今年还对西夏陵博物馆珍贵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二期)进行了立项,后续将按计划组织实施,在提供动态展示素材、建立永久性数字档案库的基础上,更为后续西夏陵出土文物保护、研究、修复等工作提供了精准的数据支撑。在文物存储上,数字技术也发挥着不小的作用。博物馆展厅的灯光在最高程度保护文物的基础上,运用专业灯具的光谱结构优化,实现紫外光零输出、红外光微量控制,进一步确保了文物安全,也增强了展览的表现力和观众的沉浸感。针对织物、纸质文物及木质藏品等有机质文物,配备了净化恒温智能储存柜和无酸纸囊等预防性保护设施,为西夏陵出土文物营造出“专属保险柜”,有效推动了数字技术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有机融合。
(作者单位:银川西夏陵区管理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