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脉铭刻 土木相传
——浙江嘉兴东塔寺遗址考古发现专家论证会召开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嘉兴市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 嘉兴博物馆

9月19日至21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嘉兴市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嘉兴博物馆在嘉兴市南湖区共同召开了“嘉兴东塔寺遗址考古发现专家论证会”,同时举办了“地脉铭刻·土木相传——嘉兴东塔寺遗址考古成果展”。出席本次会议的专家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董新林研究员、李裕群研究员、刘建国研究员,中国国家博物馆考古院院长游富祥研究馆员,故宫博物院王光尧研究馆员,郑州大学党委副书记韩国河教授、考古与文化遗产学院讲师陈康,南开大学刘毅教授,浙江大学林留根教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长种建荣研究员,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执行院长宋建忠研究员,浙江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卢远征研究馆员。同时,嘉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党委书记、局长顾建忠,党委委员、副局长孟正兴,文物处处长盛杰辉,南湖区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沈军、嘉兴市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所长张青和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方向明、书记李晖、副所长罗汝鹏、李晖达、副书记裘晓翔及部分研究人员参加会议。

东塔寺遗址位于嘉兴老城以东约2.1公里,现南湖区南湖街道东塔路,平面大致为南北向长方形,面积约4万平方米。2023年9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嘉兴市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嘉兴博物馆对东塔寺遗址开始正式考古发掘,发现了宋代复杂塔基、火葬水瘗骨灰池、大型殿阁建筑等遗迹,为宋代建筑营造技术、嘉兴城市历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9月20日上午,在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方向明、执行领队周珂帆等陪同下,与会专家赴东塔寺遗址考古发掘现场考察并指导工作。专家们认真听取了周珂帆的介绍,仔细观察了现场揭露的遗迹现象及相关遗物,就发掘方法和质量、遗迹现象的相互关系、塔基的营建过程和寺院建筑布局变迁等问题展开深入讨论。

随后,专家们来到嘉兴博物馆北馆区参观“地脉铭刻·土木相传——嘉兴东塔寺遗址考古成果展”,结合出土文物、东塔寺塔基复原模型与数字动画,进一步了解东塔寺塔基所展现的宋代建筑技术、寺院格局所代表的佛教中国化的传承与变迁,以及东塔寺所见证的寺院与城市共生的人文图景。

9月20日下午,专家论证会在嘉兴市召开,会议由李晖达主持。

项目负责人周珂帆作东塔寺遗址考古发现情况汇报,从遗址概况、发掘情况、价值梳理和后期工作四个方面展开介绍。目前东塔寺发掘揭露了早期墓葬、排水沟、宋代塔基、撒骨池及主体殿阁等建筑遗迹。通过这些遗迹梳理出来东塔寺遗址自汉代有高地、建墓葬,到唐代垫土建寺,唐末毁坏荒废后又做墓地,北宋再次垫土重建塔寺后不断扩张发展到顶峰,至清末民初衰落消失的完整历史变化。

墓葬共发现汉墓1座、唐墓3座和宋墓1座,均为北宋元丰二年(1079)东塔寺重建之前的遗迹。排水沟位于塔基东侧唐代文化层内,或为唐代塔院边界。北宋塔基为方形,面积约900平方米,深达六米,坑内换填青泥夯筑,底部打下密集桩基,上置内外三层套箱结构木构框架、并在其中放置52口缸基,上下均设“井”字形地梁,结构极为复杂考究。针对塔基的受力情况展开多学科合作,根据现代复合地基理论建立受力模型,证实了塔基营造技术的先进性与系统性。塔基北侧发现水池两座,上部为明代改建方池,下部为宋代圆形水池,其内发现大量骨灰盆,于南宋末年至元初废弃。初步推测,该水池的功能与宋代流行的焚尸水瘗习俗和寺院救济的社会功能有关。主体殿阁基址依据磉墩形制和分布可分为宋、明两期,宋代为面阔三间的大殿,明代为“凸”字形平面的楼阁。主体建筑北侧还发现一座三开间建筑基址,未完全揭露。寺院东部区域发现有排水沟、灶、厨房等生活建筑、设施遗迹和废弃堆积。寺院河道北部还发现有道路及明代五开间经阁建筑基址等遗迹。

塔基遗址遗迹保存完整、时代明确,是国内首次完整揭露的、结构处理最为复杂的塔基遗址,补充了古代建筑复杂基础做法的资料空缺,代表了北宋时期江南建筑基础做法的最高水平,体现了古人对水乡潮湿软土环境卓越的适应能力,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和学术意义;东塔寺“前塔后殿”的寺院格局保存完好,代表着佛教中国化的重要变化阶段;东塔寺作为嘉兴城历史上的重要地标,展现了古代社会中寺院丰富的宗教和社会功能。未来,东塔寺遗址将建设考古遗址公园,后期工作方向将围绕继续完善寺院遗址考古发掘、推进塔基多学科综合研究和寺院遗址建筑复原研究方面开展。

汇报结束后,进入专家论证环节。到场专家充分肯定了东塔寺遗址的考古工作和意义,认为东塔寺遗址在科技史、技术史、社会史、地方文化史上均有重要价值,同时对未来的考古、研究及保护利用等多方面工作提出了建议。

王光尧建议要关注塔基的营造过程,尤其是缸基与夯土的营造次序,可以尝试通过搜集文献找出建筑历史中陶缸的使用位置和功能,思考缸基做法与《营造法式》基础做法之间的关系,并提议考虑缸基做法与北方夯土基础做法技术上的关联,这在补充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此外,他提出东部生活区的遗迹叠压关系需要厘清,争取梳理出不同时期的建筑平面,全面认知历史进程中建筑群落的生长过程。

卢远征从建筑学角度出发,认为塔基结构比同时期江南地区桥基、海塘基础更为复杂,提出塔基使用的52口陶缸不仅有防沉降、隔绝水汽等结构作用,还可能与宗教文化层面的需求与取向有关,并提示未来研究中需结合城市考古、社会史等方面,关注东塔寺地面标高与城市地平的关系,以及“前塔后殿”的寺院格局与江南佛教本土化这一历史背景的关系。

林留根表示东塔寺塔基是目前遇见的最完整、规模最大、技术极为复杂的基础,这一发现填补了中国建筑史上关于地基处理的空白,在建筑史、技术史、力学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同时,他提出后续工作需重点关注营造过程,尤其是工程施工的阶段性,充分认识东塔寺的营造规划思想;其次,塔与基础的比例关系、缸基是否具有文化内涵、地宫做法与其他地区做法的对比等细节问题,也是后续需要深化的重点;再者,东塔寺的格局是寺院格局转折背景下的重要样本,对研究大地区范围内寺院格局的演变非常重要;同时,要考量东塔寺的佛教信仰对嘉兴城市发展及江南地区社会治理的作用。

种建荣首先肯定了考古发掘遗址现场展示与成果展览相结合的创新工作范式,认为东塔寺塔基对江南软土地的处理办法是建筑技术的整合、系统性的运用,刷新了我们对宋代建筑技术的认知,建筑遗迹格局和功能的复杂性体现了寺院承担的复合社会职能,是宋代佛教本土化在嘉兴地区的集中表现。同时提出两点建议,考古团队应继续加强考古、建筑、科技考古多学科融合,探明塔基营建次序,明确东塔寺不同时期寺院格局及发展脉络;关注公众考古方面遗址公园的展示利用,合理运用剖面展示、复原模型、可视化等技术塑造清晰表达。

宋建忠肯定了从考古前置项目到主动的研究性考古发掘再到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工作模式,这离不开东塔寺各发掘单位及嘉兴政府部门对保护的重视。他表示目前发掘还未完全解决问题,需关注东塔寺的历史演变过程,明晰各营建环节,找出最早的建筑遗迹,明确1968年拆除的塔属于什么时期,理清东塔寺历史上重建与修建问题,推动多学科研究,最终要有逻辑、有证据地全面阐释东塔寺遗址。另外他提出,发掘时要同步考虑展示利用工作,以免未来做重复功。

李裕群提出塔基的尺度与老照片中东塔尺度差异较大,还需明确现代城市建设时期拆除的砖木混合结构东塔是否为宋塔,将宋塔原构为木结构塔的可能性纳入考量、考虑缸基与上部塔身柱网平面可能存在的关联性。在遗迹认知与解读层面上,寺院格局研究还需拓展至江南地区整体认知,思考宋代水池的建设初衷及是否存在功能转换,并建议未来发掘对环寺河道进一步清理、解剖,明确寺院完整布局与边界。

韩国河肯定了东塔寺遗址的发掘成果,并对下一步工作做出建议。第一,梳理东塔寺各时期的建筑格局与范围,针对细节做法如基础,广泛搜集其他基础做法并对比,分析技术的异同与发展脉络,还可以利用大量精细数据做测算、模拟,并得出结论;第二,遗址中汉墓用砖材料与北方地区区别较大,可以梳理分析江南地区的墓砖材料,深入研究墓葬用砖的不同;第三,明晰水池是否存在功能上的转变;第四,明确东塔寺名称的时代变化,探究这一寺院修建的历史原因及具体功能,考虑宗教属性与塔殿之间的关系,可结合嘉兴地区七塔八寺综合研究。

刘建国提出遗址展现的中轴方向需结合历史磁感方向、北极星方向综合考虑,要对环寺河道进行清理和发掘,补充寺院建设中对风水、景观、园林等方面的考量。同时,结合科技考古和环境考古,对塔基建筑材料及结构性能进一步分析,如缸内铁器碎片的功能;补充生活区遗迹中的残留物分析,使考古材料更为充实。在展示层面,塔基可搭建等比模型,在博物馆或遗址公园中展示,切实地认知宋代对潮湿环境的软土地基的系统处理方式、塔基的设计与建造理念的价值。

游富祥肯定了考古队在东塔寺遗址开展的考古工作和取得的成果。下一步的工作中要明确各时代寺院的平面布局及范围,并在发掘的基础上进行复原研究,全面展示东塔寺的历史面貌。他认为塔基的大小与塔的高度有关,需重点关注东塔寺建设时在尺度上的规划;缸基的深入研究可从两个角度出发,通过工程测算分析其功能,挖掘其背后存在的宗教理念;辨析东塔的台基与基槽,找到塔建设的起始面;考虑墓葬与寺院的关系,并从地层与遗物上双重证明墓葬的年代;考虑地层上的统一性,通过解剖将不同发掘区的地层联系起来,为其他遗迹的辨认与分析提供更坚实的基础。

刘毅肯定了考古成果展览对考古发掘收获的深入揭示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遗迹现象,尤其是塔基的复原模型,是直观、简明、有效的展示方式。他认为塔基揭示的基础做法补充了宋代建筑基础及《营造法式》相关内容的空白。同时提出,发掘中要关注核心建筑的时代,加强遗迹现象与文献记载的联系,对东塔寺的格局、撒骨池的功能还应进一步结合文献记载深入探讨,相互佐证。

陈康肯定了东塔寺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和成果,表示东塔寺遗址揭露的塔基使用的复杂、高超的建造技术,在中国建筑史、技术史等领域具有重要价值。他提出未来工作需重点关注东塔寺的历时性的动态变化过程,找出东塔寺最早的遗迹,明确其各个时期的空间布局与范围边界,梳理出东塔寺修建之前、修建之后至繁荣鼎盛时期及最后衰落时期各阶段的生长历程,更充分地认知东塔寺的历史变迁。

董新林充分认可东塔寺遗址的考古发掘成果,肯定了东塔塔基遗址和清晰的“前塔后寺”寺院布局的重要价值,赞同了考古前置项目到课题考古到规划遗址公园的转变中嘉兴政府的支持。未来需着眼城市考古视角,在遗址实测总平面图的基础上明确寺院布局与沿革,为出具高质量的考古报告做准备。同时,对东塔考古队的工作还提出了深入精细化发掘和关键性解剖的建议:第一,明确塔基中的缸基与北方磉墩基础做法的关联性,考虑塔基各结构范围与地面塔身建筑范围的尺度关系;第二,明确寺院范围与边界,考虑围墙、壕沟、僧房等不同四至的做法可能;第三,明确轴线及附属建筑,补充整体格局的完整性;第四,明确寺院各建筑台基范围,确定各单体建筑边界;第五,找出始建地面,通过整体剖面解剖进一步补充认知,抓住宋、明两个核心时期的整体寺院布局;第六,尽快在发掘过程中纳入对日后保护、展示、利用的规划与考量,减少日后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困难。

随后,罗汝鹏代表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作表态发言。他表示,专家们的建议对所内的工作有创新指导意义,并提出三点期望:第一,进一步加强和落实规范化的考古工作流程,尤其是年轻同事们要尽快养成规范的工作习惯;第二,注意遗址发掘时的细节,思考如何用考古实证遗址形成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并加强相关训练,可以考虑将东塔寺遗址作为练习场所,推动年轻同事们将考古理论转化为实践经验;第三,加强多学科合作,深化多学科融合的相关研究,并表示所部将积极回应同事们的相关需求。

嘉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党委书记、局长顾建忠代表嘉兴市文物主管部门表态发言。顾建忠对到会专家和考古同仁们一直以来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他表示,此次专家论证会将作为新的起点,未来嘉兴市文物部门和相关单位将全力配合相关工作,继续以高标准推动遗址公园规划建设,深化活化利用打造文化指标,传承宋韵文脉,推动文旅融合,让文物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

最后,方向明对到会专家再一次表示感谢,提出考古所的同仁们回去要认真总结,明确考古发掘中需要抓住的重点,形成系统、规范的发掘方法,着重关注遗迹范围和堆积过程,综合考虑地层依据与使用面的问题;历史时期考古还需要综合建筑考古、城市考古、佛教考古等专题深入探讨,需要更多、更深入的学科合作,更广泛的文献材料结合研究;在价值阐释与保护利用方面要加强和相关单位、部门的沟通,共同努力,真正把好的项目做出好的水平。

(周珂帆 赵佳罗 焦美宁/供稿 周珂帆 王寅/供图)

image.png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2.1927s